齿轮咬合与数据代码共奏交响,智能车间如精密芯片般迭代生长,科创项目在数字浪潮中裂变生辉……
喜“新”不厌“旧”,“老树”焕“新枝”。黄岩区新前街道曾是传统制造业重镇,如今正乘着“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的东风,以“数智领航、产能协同、产教互融”三大跃迁战略为轴,淬炼出一条向“智”突围的硬核路径。
“传统模具是‘铁疙瘩’,智能模具是‘数据包’。”这一句话已是当下模具行业的转型共识。
在黄岩智能模具小镇,这句“行业金句”正成为现实:小镇客厅的大型显示屏实时滚动着模具(塑料)产业监测数据,指尖轻触鼠标,当日动态与历史脉络一目了然。
通过接入这个“产业大脑”,小镇内的模塑企业正经历着从“制造实体”到“数字生命体”的蜕变:浙江精诚模具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线如精密钟表般运转有序,数字化大屏幕,精准映射着每一道生产工序的实时脉动;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 “数字工匠”,短短几分钟便能定制出一个精密模具……
很明显,这种智变正在重构行业的竞争图谱。数据显示,“产业大脑”为示范企业减少相关流程工作量30%,工厂加工效率提高了10%—15%。
从最初“机器换人”的单点突破,到智能化改造的系统升级,再到智能模具小镇“产业大脑”数智领航,新前街道正以“三级跳”的姿态,在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赛道上刷新速度。2024年,街道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2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4亿元。
眼下,智能模具小镇东融产业园内,总投资7亿元的模具智造示范中心项目已进入桩基施工阶段。未来,这里将构建起一个全产业链数字集成平台,带动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向着以创新为核心、孵化为基底的4.0综合性园区转变。
“我们要像‘穿针引线’一样贯通产业链,通过补链强根基、强链提能级、延链拓空间,让模具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前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面对模具量大面广的特性,产能协同之于产业集群,犹如齿轮之于钟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已集聚规上企业49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5家,拥有企业研发机构40家,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科技型企业为支撑、多层次研发平台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为此,“产业大脑”迭代升级后,增设了产能协同驾驶舱。通过“协同应用”“机床物联”等模块,连接1531台模具加工机床、280家供应商,对模具生产需求进行精细化匹配,对集群内产能规划、物料采购、产能进度进行跨时空协同。
比如,春节期间,浙江凯华模具有限公司把需求上传到产能协同驾驶舱,与另外30家不停工企业的生产信息同步汇总,实现了春节期间产能利用率与订单交付速度的双重突破。
“这样的例子很多。传统协同靠电话邮件‘人工对账’,现在靠代码和算法‘自动对话’。”智能模具小镇“产业大脑”运营公司负责人陈英伟一语中的。
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已拥有挤塑模具、注塑模具和吹塑模具三个主要细分产业,其中注塑模具占全国20%以上、挤塑模具占全国高端产品市场80%以上、吹塑模具占全国30%以上,模具数控化率达90%以上,为全国最高。基于产业集群优势、规模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已成功跻身“百亿级小镇”。
日前,一场关于模塑人才的“头脑风暴”在智能模具小镇产业大脑会议室激烈展开。
“我们缺的不是‘操作工’,是‘智能工匠’。”“数字人才平台要不要建一个校企师资共享池模块?”……这场风暴卷起的,不仅是问题清单,更是产教互融的新可能。
“在企业设立工匠学院、就业见习基地,确实让‘入学即入职’落地生根,但在数字领域,我们才刚摸到门槛。”陈英伟站在数字人才平台前,指着人才紧缺预警补充,“现在模具企业都在用数字化设计软件,但真正能驾驭这些工具的高端人才还是太少了。”
为解决这些问题,平台团队与企业、院校频繁沟通,不断优化算法。数字人才平台宛如产业与人才间的智能桥梁,虽尚在完善,却已初显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强大潜能。
出开云官方 kaiyun官方网于人才进阶的考量,区里针对小镇内不具备自主评价资格的中小微企业职工技能提升需求,组建了“模具小镇职业技能培训评价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证书互认互通。
与此同时,新前街道正以冲刺之势推进黄岩区职教中心工程建设,为模具产业人才培育筑牢根基。作为省“千项万亿”项目,工程已一期完成主体结构,二期已开始打桩施工。这座定位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工程,宛如一座专为模具产业量身定制的 “未来工匠城邦”—— 规划180个班级的办学规模,可同时容纳8100名“未来工匠”在此研习成长。
当“产业大脑”的数据流汇入职教中心的实训车间,当企业工匠的经验值转化为数字人才的成长值,一幅“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共生图景正在清晰铺展。
此外,模具延链强链项目、后洋黄前洋工业区块等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这些工程就像产业肌体的“骨骼”,共同支撑模具产业从“制造齿轮”向“智造引擎”突围。